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tiktok国际版app叫什么和TikTok 凭什么能成为出海第一app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tiktok国际版app叫什么以及TikTok 凭什么能成为出海第一app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TikTok,又称国际版抖音。作为字节跳动海外扩张战略的排头兵,TikTok自17年8月上线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了能与Ins、YouTube一争高下的现象级产品。
2月26日,SensorTower发布了一篇报告,报告中称抖音和TikTok在全球AppStore和GooglePlay的总下载量达到1.04亿次,超越WhatsApp,成为该月全球下载量最高的移动应用。
目前,该应用全球总下载量已超过18.2亿次(不包括中国及其他地区第三方安卓平台)。
appfigures最新的数据(2.23–2.26)显示,TikTok在AppStore(iPhone端)的各国排名都居于前列。
来看一下欧美地区的排名:
美国OurFavorites分类第一英国Photo&Video和SocialNetworking分类第一加拿大Music分类第二法国Music分类第五
再看一下GooglePlay的排名:
美国PopularApps&Games分类第四英国SocialNetworking分类第五加拿大PopularApps&Games分类第一法国PopularApps&Games分类第三
毫无疑问,TikTok风头正盛。
从17年11月的日本AppStore免费榜第一名,到18年的泰国当地AppStore排行榜第一名,再到如今的风靡全球,TikTok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款应用的成功,无外乎三点:更好的产品,系统的推广策略和偶然因素。
一款产品想要获得成功,最基本的要求是满足用户的需求。但这还不够,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只有拥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要么,产品能够比竞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要么,产品能够以更低成本生产出来;而虚拟物品,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只有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更好地解决用户痛点,满足用户痒点,才能给用户选择的理由。
如果说产品是成功的基础,推广则是在此基础上去扩大市场,触摸成功。推广不是邮件营销,也不是分销裂变,而是基于团队的现有资源,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和针对人群,选择合适的推广策略,对推广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按照预先的计划执行。
系统的推广策略不是天才的创意,而是严谨的实验,根据不同推广方式返回的结果进行迭代,重新调整原有的策略。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推广策略。
偶然因素则是产品在与市场、社会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或纯粹是现实中爆发的偶然事件。偶然因素具有不可控性,既可能成为产品成功的加速器,也可能成为减速器,甚至是毁灭器。
产品遭遇偶然因素时,首先要去判断它的利弊。若利,则审视当前的发展策略,决定是否加速;若弊,则因势利导,寻找将其转化为利的方法。当然也可无为而治,在混沌系统中,任何的单一变量都可能导致不同结果。
TikTok的风靡,亦可以从上述三点来分析,分别是产品特点、推广策略和偶然因素。
沙雕的meme文化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称,一个物种的进化是为了提升其整体适应度——将自己的基因尽可能多地传给整个群体(而不是个别的个体)。为此他创造了meme一词,用以表示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的基本单位。
而在青年群体中,meme指的是一种模仿行为。
以左右两图为例,同样的图画,但配字则不同。通过同样形式的模仿,复制,变异,传播,如基因一般成为文化的形成因子。
由于meme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变异沙雕效果,为传播者和观看者带来了非凡的乐趣,因此迅速成为欧美青年群体中的流行文化。
TikTok的meme文化承袭自Musical.ly,后者是一款对口型或肢体动作的音乐视频录制产品。在被字节跳动收购之前,Musical.ly已在全球拥有2.4亿注册用户,这本身就说明了这块市场的巨大潜力。
爽哥言,人类的本质是一台复读机。这句话当初只是个梗,而在TikTok上则成为了现实。为了营造meme文化,TikToK设立了三个机制:以主题标签为分类展现内容;提供傻瓜式操作模板;允许用户自己上传音乐。
主题标签诞生有12年了,Twitter和Ins都是这方面的主力军。但这两位老将在主题标签的运用上仍不如TikTok一样大胆。
对比一下TikTok和Ins,同样是搜索界面,TikTok完全以hashtag(主题标签)的形式呈现,而Ins只是把标签放在了搜索页面的二级分类中。
产品的信息分类体现了产品本身的内容倾向。TikTok以主题标签为一级分类,显然是想要把meme文化作为现阶段社区的主流。另外,TikTok在搜索页还以banner形式将热门的主题标签,或官方发起的meme活动进行展示,最大程度地曝光。
在一个线上社区中,大部分用户属于非主动型。社区的氛围想要形成,需要一个trigger(扳机)。而主题meme在TikTok中则承担着这个角色。meme发起–主动用户参与–meme扩散–活跃用户参与–再扩散–流行–普通用户观看,这一整个链条下来,整个社区的沙雕属性就形成了,而参与者则获得了类似游戏一样的乐趣体验。
也难怪TechCrunch把TikTok作为游戏文化的一个分支了。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之炊,对于meme活动,没有拍摄技巧的一般用户想要参与进来,难度还是很大的。针对这个问题,TikTok则推出了通用的meme模板,用户只需要把其中想要DIY的部分填充起来即可。
于是,拍摄的难度一下子从单反降低到了拍立得。
另一方面,meme本身是比较搞怪的,所需的背景音乐也不走寻常路,而一般的流行乐难以满足这个需求。因此,TikTok允许用户自己上传音乐,并且鼓励一些artist在TikTok上发表音乐。这样一来,TikTok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内容曲库。
模板和曲库能够让用户轻易上手,以主题标签为交互形式的meme活动则唤起了用户内心的参与欲望。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整个社区的meme文化形成。而这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GenZ则成为了社区的中流砥柱。
爽一发的用户体验
TikTok的视频呈现有四个特点:无包装、全竖屏、信息流和15s(也有60s)。
一般的视频软件,在观看内容之前,都会有一个“套子”。
以快手为例,用户进入App,一开始呈现的是“套子”的信息流,而不是如TikTok一样的裸露式内容。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以买水果为例,现在有花果山果园和火焰山果园两家。花果山果园是摊铺,所有的水果都摆在摊上,苹果、香蕉一应俱全,但是要让用户自己挑。火焰山果园则不是,顾客一进来,先把你嘴里塞上个苹果(皮都削好了),吃完了后,再塞个橘子,一直到你吃不下为止。
莎士比亚用一整部《哈姆雷特》告诉我们:人类的最大弱点之一在于延宕,而产品交互的至高法则是don’tmethink——虽然有失偏颇,但用在娱乐型产品上再合适不过。
用户看到视频封面,会有一个短暂的决策心理,如果不感兴趣,会一直下滑。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兴趣点是不断衰减的,衰减至最后,可能就流失了;而用户可能还会觉得,产品的内容很无聊。
而有时,可能只是封面无聊,而内容实际上是有趣的。
把”套子“去掉,直接让用户看到视频,把用户的决策路径归零,是TikTok区别于其他产品的重要特征。而从TikTok在国内的老对手快手的改版(将大屏模式设为默认模式,大屏模式即无套模式)来看,这一步显然是可行的。
除了去掉套子外,TikTok还采用了竖视频的呈现形式。竖视频不是TikTok的原创,最早是Snapchat所使用并推广,而国内的快手在推出时也采用了竖视频的模式。和传统的4:3和16:9的横屏比例不同,竖视频根据手机的尺寸而调整。
相较于横屏,竖视频更具纵深性。人眼的范围偏向于横屏,在观看竖视频的时候,会把视野收缩,而聚焦于竖屏区域,这就带来类似阅读的体验。
竖视频最大的好处在于冲击力,它将人物、空间进行拉近,让用户与视频中呈现的场景或人物仿佛只有一屏之隔。人对于远近的空间感和对事物的置信程度成正相关。事物越远,可信度越低。事物越近,可信度越高。因此用竖屏呈现的事物会比横屏更具有真实性和亲切性。
竖屏的最佳效果是竖全屏,即画面占据了整个屏幕。如果只是占据了屏幕的一半或三分之二,效果会大打折扣。竖屏形成的视觉通道带来纵深性,配合全屏,让观看者仿佛毗邻现场。
当然,竖屏也契合了用户的使用习惯。
Unruly(英国社会化视频营销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53%的调查对横屏看视频表示麻烦,34%的调查者会将视频锁定成竖屏状态。
无套播放和竖屏已经让用户品尝到内容的快感,而信息流则将“投喂”进行了最大化。通过手指上下滑动,无穷的视频内容接连不断。感谢Facebook,为后来者提供绝妙喂养手段。
当然信息流有一个弊端: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收一定的信息量。
伴随着信息流,15s视频就应运而生了。
15s的长度限制,有两个作用:降低了普通用户的参与门槛;让用户最大程度的沉浸在信息流中。
对普通用户来说,录制长视频是有障碍的,15s降低了Ta们的心理门槛。当然对于专业的视频达人来说,反而更难了,毕竟长视频还可以注水。而15s的单个meme视频,信息量很低,用户不需要费太多脑子即可观看。相比于长视频,短视频的信息量不会突破用户的信息接收阈值(突破则会很快陷入疲劳);再加上meme视频本身的趣味性,就像吃牛肉粒一般,每一口分量都很小,但又美味,于是可以上瘾般地不停吃下去。
15s,无套,全竖屏的meme视频,搭配上信息流,让用户每15s就“爽一发”,可谓欲罢不能了。这里要悼念一下Vine,作为短视频的鼻祖,以关停之姿为后来者点燃了火种。
作为后勤保障军的算法
《纽约时报》在它的文章《抖音海外版TikTok是如何改写世界的》中将TikTok称作新时代的应用。
文章中称,传统的社交媒体仍以社交关系为核心,围绕你关注的账户、关注你的账户,或者你与之直接沟通的账户进行内容分发。而TikTok则放弃了社交关系,把机器算法放到了中心。通过给用户推送内容,观察用户的行为数据,利用算法进行优化。
该文章作者还顺带diss了Facebook、Twitter和Ins,称它们是旧时代的应用,现在正在模仿TikTok走向新时代。
无可否认,相比于朋友,机器确实更懂我们。比起showwhatyourfriendsdo,showwhatyouareintestedin确实更得人心。从今日头条到抖音和TikTok,这套逻辑确实无往不利。
我们不能说以用户喜好为中心的算法比社交算法高级,但是在个人喜好的匹配度上,前者确实要更高一筹。自从TikTok风靡后,其他巨头也开始借鉴这种做法。虽然信息茧房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但从用户活跃和留存的角度考虑,不失为一剂良方。
当然,除了凭依用户喜好推荐内容外,在内容分发上TikTok也有一套权重。
TikTok的分发机制类似于一座千层塔,内容分发的权重随塔层的上升而上升。譬如塔底的分发权重为1,可分发给100人,第二层的人分发权重为2,可分发给200人。
假如一开始所有的人权重相同,都在塔底。那么根据大家在塔底的表现情况(点赞、评论等),决定其是否升入第二层。每一层都有类似的选拔逻辑,最后能够到达塔顶的无疑是爆款中的爆款了。
对于社区而言,内容分发位非常重要。因此,要根据内容的质量,决定其分发权重。只有这样,才能让有爆款潜质的内容不至于湮没无闻,而无趣的作品也不会浪费用户的注意力。
通过机器学习洞悉用户喜好,再采用千层塔的内容分发机制,凭借着这两套内在的肌理逻辑,让每个用户都得到充分的内容供给。
沙雕的meme文化、爽一发的用户体验、作为后勤保障军的算法,这三者的叠加,使得TikTok在同类应用中脱颖而出,成为更好的产品。
TikTok的推广策略可以分为四步:收购竞品、社交渠道覆盖、病毒转发、打造品牌;
收购竞品
TikTok于17年8月诞生,3个月后,字节跳动便收购了同类竞品Musical.ly。Musical.ly的团队在上海,于14年10月正式上线,15年7月问鼎Appstore。彼时,Musical.ly在全球日活跃用户数超过2000万,北美区活跃用户超过600万。
Musical.ly的口碑和评价一直不错,再加上在海外耕耘了三年,TikTok如果想要进驻这些地区,难度很大。一个产品的口碑一旦形成,其拥趸者就很难被打动。更何况,TikTok一开始是从亚洲地区“逆袭”欧美,属于以下克上。
我们当前不能说,如果字节跳动没有收购Musical.ly,TikTok在欧美就不能取得如今的成功。但至少可以说,它的成功所花的功夫要比现在大许多。
收购了Musical.ly后,TikTok就继承了其留下来的地盘和用户,成功地进行了本土化。当然两个独立产品的整合也耗时了大半年。
回过头来看,字节跳动收购Musical.ly,无疑是一次大动作,也是一次豪举。Musical.ly在被字节跳动收购之前估值5亿美金,而字节跳动直接以高一倍的价格进行收购。
从纸面上看,这笔交易无疑是亏的,但从整个战略布局来说,却是合理的策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无异于吴三桂放清军入关。
可以说,这次收购,奠定了TikTok未来风靡的根基。
社交渠道覆盖
字节跳动无疑是财大气粗的,凭借收购在欧美立稳脚跟后,下一步就该扩大用户量了。如果说Web时代的流量在搜索,那么移动时代的入口则是社交媒体。
相比于选择关键词投放或谷歌的广告联盟,TikTok的主要投放地集中在YouTube。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方面YouTube是青少年的大本营,在这里投放广告效果最精准;另一方面YouTube上汇聚着无数有内容生产能力的达人,TikTok可以借广告来吸引Ta们。
TikTok的产品设置中,如果用户点击关注者的主页,可以直接从该主页跳转到关注者的YouTube或Ins上。这对视频达人们是个很大的利好,方便其多栖发展。
除了YouTube外,TikTok也在Facebook、Twitter和Ins这些主流渠道进行投放,当然也不会忘记青少年的另一大本营Snapchat。
广告投放外,TikTok官方账号还以up主的身份入驻YouTube,或者红人身份入驻Ins、Twitter等,分享TikTok上产生的meme视频。
通过广告+社交分享,TikTok的知名度迅速打响,用户量有了进一步的扩张。
病毒转发
如果说TikTok一开始的推广策略是由外而内,那么当用户到达一定量级,就可以由内而外了。随着TikTok的用户愈发壮大,而meme活动不断推出,成百上千万的用户向各个渠道转发自己或Ta人的视频。于是,一个个带有TikTok标志的沙雕视频向各地飞扬。TikTok允许用户将视频分享至Facebook、Ins、Twitter和Snapchat。
2013年《牛津词典》词典收录了一个新词:FOMO。这是一个缩略词,全称是FearofMissingOut,专门用来形容人们会因为害怕错过社交媒体上发生的事情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当你周围的人都在谈论TikTok时,当你在YouTube、Ins和Snapchat上刷到带有TikTok的标志时,FOMO会驱使你去了解这个你之前听过,但却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产品。你会去下载它,沉迷它,然后成为它的一员。你成为了新的传播节点,成为了Ta人的FOMO源。
现在,TikTok不必再进行巨额的广告投入,它只需要安静地等待它的用户,为它寻来新的伙伴。
打造品牌
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与它的用户量呈正相关,但拥有用户量不代表必然拥有影响力。这就好像古中国,重农抑商。纵使商人钱再多,也比不上一个秀才地位高。想要提高影响力,只有塑造品牌。
塑造品牌的最好方式是借势,找到其他强势的品牌,进行联名。因此,与艺术家合办艺术节,与体育赛事进行合作,都是很好的方式。正如乔丹与Nike合作,可谓珠联璧合。
19年6月,TikTok与UNIQLO合作,策划了品牌联合活动WeReady。当月,TikTok还与英国的公益音乐机构YouthMusic合作,举行专栏作家#
善宝橘,微信公众号:善宝橘,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个崇尚终身学习的互联网斜杠青年,擅长学界理论与业界实践结合,专注新媒体、游戏领域的运营策划。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tiktok国际版app叫什么和TikTok 凭什么能成为出海第一app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